新聞來源:新華社
更新時間:2017-09-27 18:14:25
責任編輯:雷堯
新華社成都9月26日電(記者 張海磊 楊進 袁波)9月,正值葡萄成熟。每到周末,四川眉山市彭山區都會迎來慕名前來采摘的游客。然而,10多年前,這里曾被專家認定為不適宜種葡萄的地方。如今,彭山成為葡萄產地“新貴”,彭山葡萄還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。
這背后,到底藏著什么奧秘?
科技助力營造“吐魯番”式小氣候
紅地球、美人指、黑芭拉多、夏黑……行走在岷江現代農業示范園區,大棚里晶瑩剔透、渾圓飽滿的葡萄掛滿枝頭,讓人垂涎欲滴。
大棚外有一個白色裝置,上方“葡萄物候監測站”幾個大字特別顯眼。一旁的電子顯示屏上,土壤濕度、地表溫度、光合有效輻射等數據一目了然,實時監測、動態顯示。
“這是小氣候自動監測系統,我們根據實時數據,調節棚內氣候。”種植大戶楊志明說,“以前都說彭山不適合種葡萄,現在有了它,這里就是四川的‘吐魯番’。”
記者走訪發現,基地里處處暗藏“玄機”。比如,所有的藤枝根部被一層地膜包得緊密,怎么給它澆水呢?原來,地膜下面埋有滴管,會根據葡萄長勢自動調節水肥施用量。這一技術能節約用水70%以上,節約肥料50%以上,還可以避免霜霉病、炭疽病等。
楊志明流轉了260畝土地,成立了果怡農業科技有限公司。采訪時,正巧有一批云南葡萄種植戶前來取經。談到技術,楊志明從董事長變成了“科學家”,滔滔不絕地講起了科技奧秘——先對土壤進行改良,除了腐熟有機肥外,還有中、微量元素肥……
“以后,每枝藤蔓上有多少掛,每一掛有多少顆,甚至每顆葡萄的大小,我們都能做到標準化。”楊志明說。
農業改革讓新技術找到“用武之地”
在彭山,像果怡農業這樣的高科技葡萄園有很多。新技術得以推廣,關鍵還在于深化農業改革,實現了適度規模經營。
2009年,張籍友從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畢業后回到了家鄉。當時,政府號召大學生返鄉創業,張籍友通過培訓掌握了葡萄種植技術。
發展農業,有技術更要有地,張籍友開始了土地流轉的“商業談判”。張籍友說,當時聯系了9戶農家,足足談了一個多月,最終流轉了20多畝。“村民們最擔心的,就是我經營不善‘跑路’了。”
其實,村民們擔心的事也確實發生過。位于岷江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鳳鳴花谷,3年前承包這4100畝土地的業主由于經營不善,無法支付農民土地租金,跑路了。
根據彭山“四步流轉”機制,當地迅速啟動了土地流轉風險處置機制,由國有正興農業公司先墊付農民租金,同時托管前承包業主的4100余畝土地,按自主經營與再次分割招商同步進行的方式對土地進行處置。老百姓的土地租金和務工費一分錢也沒有損失。
“四步流轉”就是通過“三級土地預推——平臺公開交易——資質審查前置——風險應急處理”,全程化解流轉風險。張籍友說:“我剛通過政府出資成立的第三方服務平臺正興公司流轉了70多畝種植用地,不到一周就完成了。”
對于流轉土地的種植大戶,政府加強政策引導,鼓勵新技術推廣應用。楊志明說:“對使用棚栽避雨、滴灌供水、反光膜覆蓋的種植戶,政府每畝每項技術給200元補助呢。”
“互聯網+家庭農場聯盟”讓葡萄走俏海內外
先進的科學技術,暢通的土地流轉,讓彭山種出了好葡萄;而新型現代的營銷模式,又為彭山葡萄走俏海內外市場插上了“雙翼”。
2015年6月,針對家庭農場規模不大,銷售渠道不暢,在市場競爭中缺乏話語權,不能有效抵御市場風險的問題,彭山區引導家庭農場采取“經營市場化、分配社會化”的方式,組建了彭山區家庭農場聯盟公司,帶領家庭農場抱團發展、提標提質、對接市場、節支增效。
見到家庭農場聯盟公司負責人汪志偉時,他正在和團隊進一步完善“彭山田野·禮”區域品牌的推廣方案。汪志偉說:“入駐聯盟的農場后,就可以把農產品放在平臺上以這個品牌進行銷售。”
要進入聯盟也并非易事,必須要嚴格地按照標準進行種植,并且要實現可溯源。在家庭農場聯盟產品審核平臺上,記者看到,每一件葡萄的種植農場、農場負責人、種植面積、化肥信息、農藥信息等一應俱全。
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確保葡萄的質量,提升品牌競爭力,讓葡萄搭上互聯網銷售的快車,得到海內外市場的認可。”汪志偉說,他們在天貓、蘇寧等電商平臺上專門開設了店鋪。葡萄品種“夏黑”下單最多,平均每天300至500單。
據了解,葡萄只是彭山區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、帶動農民致富增收的一個縮影。2016年,該區葡萄、獼猴桃、蜜柚、柑橘等特色水果產業種植面積達11.2萬畝,實現產值6.3億元;蔬菜種植面積5.7萬畝,產值2.8億元;中藥材種植面積4.1萬畝,產值1.16億元。
分享到